《八佰》观后感

时间:2025-11-15 18:06:23
《八佰》观后感(15篇)

《八佰》观后感(15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佰》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佰》观后感1

《八佰》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一个加强营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的英勇故事。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八佰》里既有战士们的热血精魂也有小人物的挣扎坚守,既有真实的人性弱点也有令人动容的人性闪光点,既有战争的残酷无情也有抗战者的血色浪漫。电影里展示了战士们身为儿子、丈夫、父亲在国家和亲情之间做出的选择,呈现出平凡的中国军民共同奋勇抗战的英勇情怀。希望与绝望并存,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震撼着我们每个观众的心灵。

影片中的三个细节令我热血沸腾。

第一个细节是国旗,谢晋元团长最后决定在仓库楼顶升起国旗,这无疑是激怒具有绝对优势的日军。谢团长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他不仅要在楼顶升起国旗,他还要在人民心中升起希望的旗帜。在炮火连天中,染血的国旗无数次倒下又重新升起,直到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基石,国旗在人民的心中就再也倒不下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真正被唤醒了。

第二个细节是电话线,为了将送电话线送入战场连线起前方和后方,战士们一个又一个的牺牲,电话线却始终在桥中央不能移动半步。在租界帮“蓉姐”管理赌场的“小刀”,一身狠戾之气但身手不凡,他是一个在乱世中只为谋生的人,但是在看到对岸军人的壮举时,他扎起头发,飞奔到青帮大佬面前,在投名状上义无反顾地按下血手印,用生命完成了他的承诺——送电话线过桥。

最后一个小细节是白马。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邪恶与正义、绝望和希望,对比十分震撼。奔驰在残垣断壁中的白马,影片最后从废墟中带着血红色的伤口踏出,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白马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了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从电影院出来,我的心中百感交集。影片所表达出来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激发每一位中国人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

《八佰》观后感2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不爱看电影的,迄今为止去电影院没超过五次。

我反应太慢,而电影情节发展太快,不如电视剧一样可以让我细细品味。

庆祝七夕节,单位组织看电影,我没报名,可是要我拍照,便也看了。

爱看电影的人都很关注电影的档期。而我,拿到票看到片名,我都不知道讲的什么,直到开始播放。

一部战争片,惨烈。

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所率领的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

四天四夜,八百壮士打了一场必败之战。

苏州河畔,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这边,日本人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和屠杀让人愤慨;血肉横飞、一片狼藉的场面让人心惊肉跳,战士们顽强抵抗的决心让人泪目。

那边,租界歌舞升平。

起初,河对岸的人像看戏一样,观望。

渐渐地,看到对面战士们的顽强,看到日军的惨无人道,群情沸腾,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想尽办法运送物资,为了搭好一根电话线,很多人舍生取义。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壮士中,也曾有人想要当逃兵,与自己内心做了各种斗争,但在那种惨状面前,可以理解,也显得更加真实。

毕竟,求生是人的本能。

在残酷的战争中,贪生怕死是常态,视死如归,也是。

日军用盾牌筑起铜墙铁壁,匍匐前进,逐渐靠近想要引爆仓库,战士们抱着炸药直接从楼上跳下去,用血肉之躯当炸弹。一个、两个、三个,报完名字都毅然决然地跳了下去,紧接着,砰!地一声,泥土灰尘混合着血四散开来,空中只剩下回音。

河对岸送来一面旗。升旗,日军一定恼羞成怒,全力进攻,不升旗,或许还可以抵抗一阵。但他们,升了,一面旗帜象征着一种信仰,表达着中国军人抗日的决心。

几个学生,怀着一种报国的决心,从天堂偷偷跑到地狱,没多久就亲眼目睹一名同学被炸飞,随之而来的是害怕,哭着喊着要回去。无知无畏的勇气或许难能可贵,但见过了尸横遍野,见过前一秒还在身边跟你说话人,后一秒就被敌人一枪打中,口吐鲜血的场景还能坚守,更显伟大。

何香凝先生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振聋发聩。

其实大家都知道,再怎么抵抗,上海还是会沦陷,这种顽强,没有结果。

但那种飞蛾扑火的勇气和信念,却会成为中国千千万万同胞坚持抗战的动力和信念,更有希望为中国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相比物质的毁灭,希望的丧失才更加可怕。

剧中一直奔腾的白马,就是希望的象征呀。

电影没有看完,最后二十分钟,暴风雨前的宁静之时,屏幕黑了。

影院说没有版权,退了票。

也好,没有结局就是最好的结局。

希望常在。

《八佰》观后感3

电影《八佰》取材于一九三七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讲述了日军攻打上海时,“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抗日历史故事。实际上只有四百二十人参加了战斗,为了壮大声势,谢晋元副团长对外号称有八百人,此即“八百壮士”的由来,就是这“八百壮士”用智慧和勇气抵抗日军四天四夜进攻的故事。

随着一声警报声响起,一支来自民间的保安团的队伍从田地里走出,到达上海。这时狂风肆虐、暴雨如注,上海的闸北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电影开始了,战斗也打响了。

四行仓库的一边是富丽堂皇、声色霓虹的“天堂”租界,另一边是战火纷飞、一片狼藉的“地狱”战场,中间隔着苏州河,一座桥把两边连了起来。

在战斗中,日军为了寻求突破口,在坦克的掩护下,拼命的挖掘墙洞,企图在墙内安装炸药把墙炸开进入四行仓库。战士们集中火力,猛烈的向日军开火,还是无法让日军的坦克停止,四行仓库瞬间危在旦夕。陈树生发现如此危险的境况,为了阻止日军爆破墙壁,他把手榴弹绑在自己的身上,从楼上纵身一跃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就是陈树生留给母亲的最后的话。后面的战士也奋不顾身的跳了下去,他们保卫了四行仓库的第一步入口处,他们用生命来守卫着四行仓库,为祖国而战。

在租界的人们看到了一幕一幕英雄们勇敢战斗的场面,被战士们的勇敢、忠诚而折服,他们把家里的很多东西都送入四行仓库,药物、食品等源源不断的送来。

伴随着太阳从东方升 ……此处隐藏8270个字……片,《八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是的,人性的真实。主角有“以身殉国,儿之所愿”,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也有胆小懦弱,杀只鸡估计都不敢的小人物,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死,想回家。影片中当端午端着枪对着想要逃跑的老算盘时,老算盘那一番涕泪交流的“贪生”告白,很是真实。人都是怕死的,谁都不想死,只是在战争面前,有人选择了舍生取义。影片对小人物的揣摩和刻画,让观众看到了战争残酷而残忍的一面,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

一江之隔,天堂与地狱。一边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繁华大上海景象,一边是战火纷飞,是生与死的交锋,是民族的存亡。歌舞升平中的人们,隔岸观火,仿如在看一场战争片。这二个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情感冲击。人生百态,人生众相。

随着剧情的发展,各种人物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麻木不仁的心灵被震动,民族热情被唤醒,抗日激情被点燃......影片中的“阔少”,在敌机的扫荡中飞奔跨桥送电话线;体单力薄的女学生横江送红旗;只想着看看新世界的端午,小湖北,贪生怕死的瓜怂,他们的变与最后的壮举,无不震撼人心。

送旗升旗护旗,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说实话,看“护旗”那段时,我心中很是不忍,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转瞬间就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一个个倒下了。我甚至有点不理解导演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明知道力量悬殊,明知道这样的行为基本等于“送死”,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生命去“前赴后继”?难道就不能等战况稳定些,等到最后的胜利?难道就是为了“作秀”一场“英勇戏”给外媒看?后来,谢团那句:“依靠我们四百人没用,我们要叫醒四万万人”。才明白这场惨烈战争的最大意义,并不是能否打赢守住四行仓库,而是为叫醒千千万万同胞而战。

“唤醒”,也许就是此次战役的目地,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吧。中华民族从来不乏血性!

一个个英雄人物,他们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笔。

岁月之所以静好,是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让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与和平。

借用导演管虎的一句话:“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他们活过。”

《八佰》观后感14

看头条、抖音还要彭水推荐刷爆了话题,昨天晚上观看了《八佰》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一部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可歌可泣的战场故事。战事的发生地在苏州河边,一边炮火连天,一边灯红酒绿,在故事的推进中,人性不断的升华:有人在慷慨赴死,有人在醉生梦死;有人胆小懦弱,心中所想皆是自己的利益,也有人将民族大义置于个人之上,不畏生死;当然所有人都是在战争中发生蜕变,与众人产生共鸣,形成“蝴蝶效应”将剧情推向高潮。

剧中两个剧情给自己感慨良多:

1、升旗事件,明知升旗是一种挑衅,会遭受毁灭性打击,但还是坚定的举行了升旗仪式,因为旗子代表着一种“舍我其谁,我们一直还在”的精神,代表着一种团队凝聚力、感染力的呈现。

其实我们在生产管理中也是同样如此,当我们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候结果不如意,不是我们的团队能力不强,而是我们缺少一个“举旗手”、缺少一面旗帜,没有它们团队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就没有使命必达的决心了;因为“旗帜”很多时候就是团队的一支强心剂,不是说它的本身有多强,而是在乎让团队每个人发挥出最强;旗帜就是一个风向标,代表着团队奋斗的目标一直都在,我们不迷茫;旗帜是一种呐喊,让别人都知道我们一直在努力。旗帜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意义。

2、小人物们的成长:电影中基本让每个人都在快速成长,小到怕死的小湖北,大到老兵油子“羊拐”,包括事不关己、开赌场的“容姐”,其实这些人快速成长(电影虽然有些夸张),离不开把自己当成事情的主角,避无所避之时,自然成长就快了。容姐因为小刀的死而改变;小湖北因为自己在乎的人不断离去而快速成长;羊拐因为看不懂的几封信而刺痛自己的内心,有了先大家后小家的概念。

在我们在做团队管理和激励也是一样,战火和责任不是我们某个人的,而是我们团队每个人的,只是个人的能力大小、职位高低不一样,所处的“战斗”环境、所担的责任大小不一样而已,但所有人的行为一定是为团队目标而战斗,也只有在各自岗位上的战斗,才能真正洗礼出我们需要的战士,真正的战斗才能快速提升我们每个人的能力。

一个时代需要英雄、举旗人,一个团队也需要英雄、举旗人,因为有了他们,时代和团队才能看到希望,在“战火”中才能淬炼出我们的钢铁意志。

《八佰》观后感15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影片一经上映票房就破亿,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八佰》中的人物并不是单单纯纯的非黑即白,而是掺杂许许多多的灰色地带——租界的民众、起先想要逃跑无意抗战的士兵、开赌场的大姐等等。他们不是纯粹的“黑”,也不是纯粹的“白”,他们是等待被“唤醒”的一个个“灰色”的灵魂。他们的“黑”在于放弃抵抗沉迷于眼前的美好幻景,他们的“白”在于愿意为八佰壮士捐物资,在于企盼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我不能死,我娘还等着我回家呢。”这是剧中的一个人物端午说过的一句话。由此可见,他们所令人愤怒的“黑”其实是由每个人对团圆尽孝这一期望的“白”所产生的。每个人都有恐惧,每个人的无畏都需要被唤醒。

影片中的苏州河(吴淞江进入上海市区后被上海人称为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与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

当主动请缨的壮士们一个一个从楼顶无畏跃下引爆自己时,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真正炸醒了河对岸愚昧无知而又麻木不仁的民众。“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当国旗被升起国民欢呼叫好时,当一双双国人的手伸出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真正被唤醒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日本军官和谢晋元团长的会面。身骑黑马的日本军官和身骑白驹的谢团座无疑是影片中一大冲击波,黑暗和光明、绝望和希望被巧妙地转化成日本军官的黑马以及八佰壮士的白驹。而当河对岸租界的民众们看到奔驰的白驹时的兴奋,既是新奇而更多的则是对希望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会重新站起来的坚定。

而影片最后在废墟中踏出的带着血红色的伤口的白驹,则意味着中华民族遭受重重磨难,早已千疮百孔却仍然充满希望仍大步昂扬地向未来驰骋而去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那匹白驹,它是希望,也是影片中灰暗天空下最耀眼的曙光,和四行仓库的八佰壮士一起,重新燃起中华民族的自豪,塑起中华民族永不屈折的脊梁!

《《八佰》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