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观后感

时间:2025-11-15 08:11:14
《桃姐》观后感

《桃姐》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姐》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桃姐》观后感1

一直期待的金马奖多项奖项获得影片《桃姐》终于在3月8日问世内地。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了解仅止步于它的奖项,这片子是什么类型,除了刘德华影片还有谁,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电影,只是觉得整个电影所阐述的故事太现实,以至于我要慢慢回味,一丝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个瞬间导演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故事便发生在市井小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仆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辈子仆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对生活质量的保证,有对自身干净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对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与自卑。

影片从桃姐这个特殊的身份入手,围绕疗养院及院里的老人们将故事展开。桃姐与其他老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膝下无子,从进入主人家开始乃至到疗养院,与刘德华的扮演者Roger的阶级身份永远是主仆。但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从习惯到失去,从拥有到回忆,从亲眼目睹别人的逝去,Roger渐渐以感恩回报的方式为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许多感情与金钱。

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老无所依”,当一个人慢慢走向衰老,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掌控,力不从心之时,无人陪伴左右会是怎样一种心情。疗养院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压抑,即使影片中会穿插着引人发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么让人疲惫。觉得整个气氛都被行将就木的人们带出一种绝望的黑白色。面对老人院里简陋的设备,毫无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间,以及连假牙都可以错带的卫生条件。这样的养老院其实真真实实在我们身边,甚至比影片中描绘的还要差很多。或许电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极力展现出社会温情的一面,呼吁大家懂得感恩,关爱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对于父母和自己年迈时深刻的思索。电影里有一个老人的女儿几次三番因为哥哥不交养老院的费用与母亲吵架。老人却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儿子。最后老人忽然逝世,女儿办理手续时悲痛欲绝,泣涕涟涟,而儿子却始终未露面。我不想去评价这个女儿的做法,因为相信所有人都不难理解她的行为。

其实我要说的很简单,父母只有一对,无论如何,生养都是恩情,足够你用生命来奉养他们终年。我们都有为人父母之时,或许年轻难以理解,但当亲身体会那种骨肉至亲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对于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后悔都来不及。

相信看过《桃姐》的人都对疗养院的老人“校长”印象深刻,这个人严谨认真,一生立于讲台之上,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老人,从笔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后力不从心的衰老形象,让我为之揪心。有人说离现实越近就越让人敬畏。(观后感)这部片子的确太现实,让我在许多个情节里浮想联翩,比如会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他曾说过,将来不用我管,我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好了。当时觉得是句玩笑话,也并没往心里去。现在突然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心酸。想到父母也会慢慢老去的样子,内心抑制不住的难过。

桃姐是一个坚强的形象,她中风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复运动康复身体,她要强的性格铸就了她独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们记住。与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帮助对方,让彼此知道对方并不孤独。我想,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亲情也好,还是来自社会的关爱也罢。这个世界有年轻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迈人。他们都需要人文主义关怀和帮助。

《桃姐》观后感2

富了口袋,瘪了真情,当真心实意已稀缺为奢侈品,人们内心深处大多趋于干涸冰冷、倦怠疲惫。在现实中即便是血缘亲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况非亲主仆?然而,如果彻底舍弃了这种真情实意,生命又有什么意义?《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春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让许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显得无趣又乏味。

就整体而言,影片的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人类真情的一面,某个沉痛话题也能表述的举重若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可以说,影片拍得克制收敛,不煽情不刻意不矫情不做作,很多问题点到为止,却处处能打到人类情感的七寸,这体现了主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运镜在流畅之余也颇有深意,很多场景于不经意间存有留白,意味绵长。

该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简单生活,即便再复杂的经历似乎都能简化为一句概括,特别是事关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终都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细节与滋味各不相同罢了。要将简单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余味绕梁,需要导演拥有极其扎实的功底,陈淑贤的剧本经过许鞍华的消化与外化后,呈现出了许氏惯有的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的确,这一回许导再次发挥了她的强项,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现状,她让没有血缘关系却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现得真实自如,颇有深远的存在感,令观众不断意识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而非着力营造、刻意堆砌。从片中也可以看出许导想探讨传统人际关系的意思,经由该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令老外了解到了什么是中国传统式的亲情。

影片的细节部分果真属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很多都是在惯常的匆忙中易于遗忘的,许导重拾了这些人间俗事,并令其如涓涓细流般润入观众心田,并各取所需地留驻了动人的瞬间。如果看得够仔细,会发现每一处镜头都仿佛浸着人物的心绪,每一个眼角眉梢侧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这种细腻贴近总会牵动有生活经历的观众的心,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较为年轻的观众或许会在桃姐身上看到喂养过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层面而言,叶德娴的演技已经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她于举手投足谈笑回眸间,塑造出了一个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宽厚的桃姐,也再现了一个为家庭服务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仆形象。有两处,叶德娴仅仅用表情就说明了人物内心的万水千山,如第一次听到少爷Roger在众人面前认她是干妈时,再如从养老院回家收拾旧物,最后离开家门时回头看的那一眼,这其中的感受几乎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刘德华的表演也较他以往内敛,这个内敛恰好地表现出了富家少爷Roger的内心变化,他和叶德娴所产生的互动效果,令片中母子间的情感交流显得尤为真切,且相映成趣。如两人关于眼光高的话题,再如Roger带桃姐看电影首映,散场后于街头携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话题,Roger将桃姐护在人行道内侧,镜头追随着他们的背影,不远不近,这一幕仿佛人生中温馨而短暂的驿站。

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参与这部分表演的诸多名人配角们在将笑声带给观众的同时,也将思索带给了观众。

《桃姐》观后感3

真正的感动是感而不伤,高明的感动是无需煽情。与传说中的泪流满面不同,《 ……此处隐藏1727个字……艳得有点刺眼,刺得我的心也一起疼了。我的眼泪像止不住的洪水开闸般,再也忍不住了,顺着脸颊流下来。或许,奶奶没帮我保存着我百日时的那块蓝布,可是我仍旧记得儿时蛋炒饭的味道,也不曾忘记奶奶给我补的棉衣。现在,东西也不在了,那些味道还存在我心里的某一处,今晚,带着芳香全部开起花来。

桃姐回家收拾东西,犹豫了几次还是决定把缝纫机留下,翻着过的一些照片,还有她第一笔工资——“五元”。想起奶奶在我年少时,总会踩着缝纫机“啪嗒啪嗒”地响,也会把重要的东西放在生了锈的铁盒里,甚至会为了让孙儿吃上冰棒而把领的绿豆冰棒、白糖冰棒放开水瓶里隔着。现在,穿上了牌子的衣服,有了足够多的生活费,吃上了进口冰淇淋,可是,儿时的那些回忆都只能在梦里追寻了,那些深深浅浅的情愫也只能在某个安静的夜晚慢慢被翻开被重读被温暖。

我在想啊,终有一天,我也将老。那时,身边没人陪的时候,或许能翻开儿时奶奶留给我的那些回忆,在冷冷的深夜独自品味,偶尔流几滴怀念过的眼泪,纪念那些回不的人,还有那些回不的时光。

《桃姐》观后感5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为我会因为这部戏而哭个不停。可是到最后,我不仅没有用我事先准备好的纸巾擦眼泪,甚至还在导演不知是精心布置,还是无心插柳的几场戏中大笑不已。原来感动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戏,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感动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才会刻骨铭心。原来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才是越能感动人的。我承认,我被感动了,也被启发了……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所谓城市幸福指数的评比。广州排在倒数第三。对此结果,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谈幸福有多少呢?但这部戏告诉我,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戏中,桃姐了解并照顾主人罗杰的一切生活起居,样样都以他为先。但罗杰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离开了他时,他才惊觉幸福竟一直在他身边,他都不以为然。当你晚上回家时,抬头看见自己家里亮着灯,有人等你,是幸福;当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无条件地包容你时,是幸福;当你可以做到子欲养而亲尚在,有能力照顾、满足和保护你想这样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时候,你不以为然,当她走时,你后悔不已的一切。我们不需要可以去寻找,只有珍惜,你才会发现她一直在身边。

不要以为习惯会常在

我们一直会说,这是我的习惯。习惯这个词语,真的很可怕。当一个人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她的好,然后不以为然。当一个环境对你好时,你会习惯它的好,然后不以为然。但当不失去这些好时,你会不知所措,难以接受。戏中,江美仪饰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儿。她经常因为觉得母亲对哥哥的偏爱而肆意将母亲大骂。但当母亲突然离世后,悔恨的眼泪才不停地从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没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这莫过于是世上最伤害人的话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们不应该去习惯,而是应该去珍惜。

生老病死才是一个人的完整

记得在《on call 36小时》中有一句话,当人在面临疾病、死亡是之所以会惊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为人忘记了这是必经的阶段,忘记了做好身心的准备。在《桃姐》这出戏中,没有可以将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达,而是愉快地轻描淡写。是啊,为什么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这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如同人食饭睡觉一般。本来,我在看到戏的后面,罗杰对医生所的话是如此冷静、理智时,我会觉得这个人冷血。当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已经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让她带着一丝的遗憾离开就已经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里一直想着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戏也会有落幕的时候,这出戏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将桃姐生前等罗杰回家的片段呈现,使观看的人从新又回味前面的场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觉。我想这或许就是这部戏享誉国内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欢看温情戏,因为通过这样的戏,我才会被提醒身边有爱,身边有幸福……

没有事物不应该存在,没有电影不值得观看,没有歌曲不值得欣赏,只在于你。

《桃姐》观后感6

去看《桃姐》之前,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大片,主仆深情,老年境遇,乃至对生死的探讨,所以我也备好了纸巾,只等泪闸开放。但真正在影院里看下来,我的纸巾基本没派上用场。是没有被打动么?不是,只不过许鞍华拍得极尽克制,一切可能煽情的桥段都弱化或避开了,甚至连音乐都没有用。我想,《桃姐》并不是一部非得让观众痛哭流涕的电影,但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心里一定会五味杂陈,那种无法言说的感触可能比眼泪更珍贵。

感谢《桃姐》这部电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带给我们善待身边人,更在于它能妥帖地关照我们心中的忧伤,看似灰暗的调子却让人豁然开朗。桃姐的一生,不敢说历经艰难,亦是有苦难有心酸,她不仅安慰着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其实也在安慰着银幕前的我们,其中默默流淌的温情,不悲不喜的生死观令人感动之余浮生几分思索。

这部电影也向我们揭露了当今社会丑陋的,或许为人所知的现象——养老院。虽说养老院是老人们乐享天年的地方,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只是破旧的设施,平淡的服务态度,以及从那位女工作人员口中得知的养老院背后的种种猫腻,一条条的利益食物链,将老人们本该拥有的幸福晚年捆在了老人身手之外,看似一触即得,实则遥不可及,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只是表象,这部电影带给了我们真实,让我们不禁为如今所谓的朝阳产业所担忧,所顾虑,儿女们为了养老费而不和,将孤苦的老人搁置在中间,实在令人心寒……

我们的一生中或许会路过几千里土地,擦肩而过数百万人,只是相交能有几许,知己复有几个?这个世界的转速是在太快,多少人在拼命追赶不敢喘息,生怕被离心力甩脱。然而人性中最善良宽厚的部分却让他们产生了深刻的羁绊,演绎出一段段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别样”温情。

看罢这部电影,也许你会燃起一番冲动,想要去了解和珍惜出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或许身份低微,或许并不起眼,或许本与你瓜葛甚少,或许有着你无法忍受的缺点,但成就一段感情的永远不是外在的标识,而是两扇敞开的心扉。

桃姐是母亲、亲戚、佣人、邻居、朋友,桃姐可以是任何人。当我们在世上拼搏奋斗,在追逐着各种名利的同时,是否能够停一停,静下心来看看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姐?罗杰做到了,所以桃姐的离去,并没有留下遗憾。而当我们离去的时候,会否同样的不留遗憾?当我们不停索取的同时,是否能够问问自己,究竟给予过和奉献过什么?其实人生不必一定轰轰烈烈才叫精彩,生活,平淡、简单、真实,桃姐用她的一生来印证了这句话。在最简单平淡的生活里,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人、一物、一事,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和爱。看着影片中的各种人来人往、悲欢离合、死亡和新生,不停的轮回,这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如何在其中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也许不是物质金钱,也许不是名誉地位,也许不是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当成败生死之时,内心是否能够透明纯净。就如影片结尾处,罗杰再次拖着行李走近住宅时,仰望自家,桃姐就在那里,没有悲伤,没有遗憾,没有离开。

那么,你的桃姐是谁呢?

《《桃姐》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