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2025-11-17 18:06:20
《绿皮书》观后感15篇

《绿皮书》观后感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绿皮书》观后感1

在周六,妈妈带我看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名叫《绿皮书》。看完它让我感受很深。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 间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这真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平等,这样大家都会有和谐的生活。

《绿皮书》观后感2

总有一些感动,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个简单地微笑,一次紧紧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电影《绿皮书》一直保存在电脑的硬盘里,夜深人静的周末,家人孩子已入睡,这时是我自由的时间,打算通过电影放松身心的疲劳,忘记工作上的烦恼。

这部电影,是近两年来,最让我感到心情愉悦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的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是著名的黑人钢琴音乐家,一个是歌舞厅里游手好闲的白人混混,在这次旅行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快乐还有成长。

音乐家教小混混写情信给爱人,教会混混人生选择,混混帮助音乐家走出孤独,并且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麻烦,相互影响互相成长。

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对于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朋友在一起应该是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样的友谊才有意义,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肤衬托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弹奏完毕后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洁白”的笑容显得更具魅力。重要的还不是这个笑容,而是黑人音乐家在黑人小酒吧里弹奏时感受到的放松与快乐,远比在富丽堂皇的别墅为高贵的白人弹奏开心得多。

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没有歧视,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他都能获得尊敬,所以他后来在台上与其他人合奏的时候,他开心的站起来半蹲着弹奏,脸上堆积着的笑容,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为他开心欢乐,并且跟着电影里的音乐舞动着我的双肩。

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一部电影,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乐家在去别墅弹奏之前,问过小混混:“你要进去吗?”,小混混没有选择进去,而是站在外面聆听和其它司机赌博玩色子。

音乐家给予小混混选择的机会,这个机会能够近距离的欣赏音乐,与更有学识、更有涵养的人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点。

人生当中,时时刻刻都是在选择,你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选择整天打牌打游戏还是阅读运动,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时间会惩罚那些自己选择错误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选择决定命运,是在书籍《财富自由之路》里,印象很深刻。

一部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到快乐与成长,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所以强烈推荐。

《绿皮书》观后感3

影片中除了大环境之下跨越种族的非常友谊之外。更是用主人公唐和托尼彰显了很多人生哲理和职场规则:

一、要想在职场或者人生事业当中取得赏识,那就先提升自己的价值;如同影片当中正是因为托尼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唐才会用各种心理以及行为战术来拉拢他;二、身为职场员工,要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或手段;因为老板雇佣员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就像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贴在公室门外的警言“遇到问题,先想好三个解决方案再敲门”一样。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相应你的价值也就越大。同时,这样的方法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独自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一个人最值得珍贵和自傲的东西是正直、善良、正义、感恩和忠诚;就像托尼,虽然言语粗俗,行为鲁莽,放浪形骸,而且还很油腻。但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无论险境如何残酷,他都能与唐共进退。突然又让我想到早些年网络流行的一句话“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

四、解决问题往往有很多种方法,这句话用到托尼身上,我感觉再恰当不过了。其实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无法解决的时候,不妨跳出固有的思维,换一种思考方式,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有观察入微的能力和大局观意识;这一点从遭遇酒吧小混混搞事时,他用枪来威胁对方,没有交战的腥风血雨,却展现了他对形势的理性戒备和对自身力量的合理预估,所以他真的是带了把枪。从这点细节来看,唐是不及托尼的谨慎;在警察抓到唐跟另一个男的干坏事的时候,托尼则好声好气地贿赂两位警察,因为他一方面是想尽快让唐摆脱麻烦,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在避免事情闹大之后可能对唐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六、无论做什么都当全力以赴,不留余力。就像***总经理的口头禅“要么成,要么 ……此处隐藏7196个字…….......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是自然随性、简单纯粹的一个小举动。

而我们如今的快乐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忙着追求物质和一些不可及的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举止的随意粗俗,包括有点难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捡块石头那样的小便宜,从扔掉别人喝过的杯子到同桌吃饭、共睡一间……

而生活中的我们或许太计较一些事情,太计较自己个人的得失……

电影还告诉我们什么:

要有改变的勇气,要学着尝试。

要听爸爸的话“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象最后一顿" 。

孤独是什么?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头有时候解决不了什么,有时也能解决点问题,面对别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方式。

《绿皮书》观后感13

种族话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电影是很好的媒介。但是要让电影里的这个故事既在三界之外游离,又要观众有代入感和思考,这个平衡和角度很难取舍。一般这种类型的故事,常见的视角是强势视角,看见弱势的不顺利之后反思自己然后做出改变实现大和谐,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在于,弱势群体中的强话语权人与强势群体中的弱话语权人之间的交集。好看的故事必然要有冲突有碰撞,tony和tang两个人物的们每一个点都在冲突,从灵魂到外壳,从外界到内在。发生冲突是理所当然,和解是漫长且考验人的。

电影展现的和解过程漫长又残酷,从纽约出发一路向南像是把两个人从象牙塔抓出来丢进现实世界的雾霾里,从酒吧到西装店到警察局,对博士种族身份折磨的高点发生在伯明翰,但是和解的也从伯明翰开始拴上了最后一环。博士和tony两个人的和解是从澡堂和警察局这一段开始的,博士的那段自我剖析是他对自己的辩白和拉扯,给电影前段里的那个私下端的过分台上笑容亲和的黑人钢琴家的所有行为做了解释,同样,tony的市井气和义气总是来得恰到好处,俗的时候真的太俗,能干的时候又很能干。电影里有几个场景很让我动心,一路贯穿下来博士教tony写情书,以及圣诞夜妻子悄声对博士说谢谢他的信的时候。写信的部分有个博士穿着黄格子西装指导的场景,配着飘落的黄叶,那个场景太好看了。妻子那个拥抱和耳语之后两个人的笑真的太美了。以及博士用邀请tony作自己的经纪人委婉的表达自己低头的意愿,那里真是有股倔强的可爱。当然,肯德基的出场是不能不留下印象的,别人家的全家桶有那么大一个鸡排!!虽然那天的晚饭没有吃成肯德基但是这个小片段真的很有趣。

其实很开心最后看到了全家福一样的和解画面。电影表现的是美好的一面,真正的种族歧视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消灭,再将目光落回现实又会觉得很无力。但既然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还是抱着最后一点柔软先和自己和解吧。毕竟大雪夜的家庭聚餐太美好,每人能拒绝这份团圆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14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平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15

看了电影《绿皮书》,看完之后能够引起更多对于现实社会现状的思考,电影的结局既令人意外但又似乎在情理之中。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的电影,让你随着电影的进展完成思想的转变。

电影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但两个人的背景差距过大,黑人和白人,钢琴家和司机,富有和落魄。差别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段友谊的宝贵程度,让人从一开始的难以接受到最后的顺理成章。

托尼在一开始还是厌恶黑人,从他把黑人水管工喝过的水杯扔进垃圾桶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土壤还很深厚,对黑人的歧视也根植在白人心中,几十是像托尼一样的意大利移民。但戏剧性的是托尼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选择了当谢利的司机。当然是绝佳的组合,一个在关键时刻足够靠谱的托尼,保证谢利一路上的安全。谢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托尼,改变的不只是他的谈吐,更是他思考的方式。

片中的闪光点有许多,当他们在前往北卡罗来纳的途中,在一处庄园。谢利与一群黑人有了一次深刻的对视,对面的黑人也许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跟我们的身份不一样。但在谢利内心深处,他也有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恐惧,尽管他是誉满天下的钢琴家,甚至在白宫演奏过,但他到底还是一个黑人。他甚至不能够使用高级场合的厕所,也无法在高级餐厅进餐,仅仅是这些地方不接待黑人。也许谢利对于自己身份认知也存在困惑,因为他既不像其他黑人,也要忍受存在着的对黑人的种种不公平对待。而对于托尼,在被存在种族歧视的警察截下时,一开始还能保持冷静,但当警察说:所谓意大利人与黑人是同一类时,便冲动的打了警察。他们为此发生了争吵,托尼想要辩解时,谢利一针见血地指出托尼意气用事的原因。

他们吵吵闹闹了一路,争吵原因不全是因为身份背景的差异,更多的是当时种族歧视思想的蔓延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正如风浪中的飘摇小船,时代浪潮裹挟着的个人丧失了太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自己离开固有的环境,才有可能以崭新的思维思考个人的处境。

最终,谢利博士在圣诞夜拜访了托尼一家,其乐融融地一起过了一个圣诞节。在这一刻,种族,身份,地位都显得无关紧要,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

《《绿皮书》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