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又过了一段日子,又读了一段时间,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开始写读后的感受了。
我觉得《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这本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豪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其实用书信交流是一种非常棒的交流方式。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烦恼,也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向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存在的代沟,他们会给我们回一封带着他们爱意的信,我们也就更能时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这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2我和妈妈差了23岁,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所以我在想,我要和我的孩子年龄差距缩小到多少,才不会使两代人的代沟变得不可跨越。
妈妈对我实行放养政策,可是问题太多了,比如:懒惰。
所以我在想,以后我该对我的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方式,才不会害了他并不会让他觉得我是为了他好。很矛盾。
现在多少孩子在抱怨家长打着为了他/她好的旗号,抱着不重复的补习班、吃着不重名的营养品,而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会这样抱怨我。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这36封家书是离开儿子多年的母亲再回到儿子身边后,发现儿子早已经长成了与小时候完全不同的、有着独立人格的成年人,她极度的不适应。她想与儿子沟通,又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能将两人的谈话深入、长久的持续下去。
这就是两代人的代沟,这样的事情不管在哪个年代都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龙应台急切的想要和儿子同步,想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安安。
十八岁,对于有些孩子和父母来说,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文章开头这样说:“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龙应台是充满智慧的母亲,明知孩子会跌倒依然选择了放手的母亲,她知道成长的阵痛必须由孩子独自去承受,任何人都无法包办和代替,因为一旦越俎代庖,孩子就没办法自己长大。而当今社会中许多父母更多地扮演决策者的角色,明确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本意是好的,可孩子长大后,却离不开父母,缺少一种独立自主的能力,缺少自己的独立思想,不敢也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安德烈是幸运的,有这么一位开明的母亲,有这样能够表达成熟思想的渠道。青春是否应该叛逆?这里的叛逆并不是外在的桀骜不驯,意气用事。龙应台与安德烈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揭掉了彼此年代文化的面纱,还原了各自内心的真实所需、所感,这样的交流产生了真正的互动与价值。安德烈成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文化的差异性在他的成长环境中显然不甚稀奇,他在充满活力、叛逆的环境里,读书、郊游、交友、恋爱等等,作为母亲既不盲目认同,却也会中肯地鼓励赞许,甚好。
安德烈在十八岁的时候在告诉自己的母亲,将来就做一个普通人。其实普通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还有孩子的认知、价值观、世界观念的成长,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紧跟孩子快速成长的步伐而不会被孩子远远的甩在后面很远。就像龙应台说的“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
母子关系犹如放风筝的人与风筝。风筝总想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最好能够挣脱引线。放风筝总是处在矛盾的状态,希望他飞得高一些稳一点,却不肯放手,把引线扯得紧一些再紧一些。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3从无话可说到无话不说——读《亲爱的安德烈》
早秋的上午,阳光跳跃在桌面上,微风拂过脸颊扰乱了额前的发丝。教室里冷风呼呼作响,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热血沸腾,为两代人的思想沟通所震撼。
三年的时间,让母子二人由“陌生”变为“熟悉”。龙应台说:“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吧。但当龙应台发现那个可爱的安安变成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的安德烈时,她想到了用一种最温婉的方式———写信。文字,真的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动人的力量,两代人的沟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词透露的温情中逐渐消融。
透过书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阳光的大男孩:在德国长大,深受欧洲古典艺术和美的熏陶,喜欢听旋律优美的音乐,崇拜爵士乐,喜欢单纯地享受聆听。在他的来信中,我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爱国情怀与避政心态,安分保守与热情奔放。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种文化。
看过了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来信,我不禁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进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会出现叛逆情结,渐渐地与父母的交流变得少了,每天都单调地重复三点一线地生活。看到龙应台给儿子的信后我我忽然有些理解父母了,他们也想和我沟通交流的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
与经典作文里所描绘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妈妈并不是细腻的。爸爸不是虎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于表达的,中国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爱藏在心底。上高中第一周,因为要上晚自习,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买饭。爸爸怕我吃不好,在家炖好排骨送到校门口。当爸爸转身离开时我看到他被汗水湿透的衬衫,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有多少次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身边所拥有的美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书中母子二人的对话,让我的心灵有很大触动。反思自己,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父母。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心中释然,昏黄的路灯下是一家三口拉长的身影,留下一串欢快的笑声。
《亲爱的安 ……此处隐藏5762个字……,并用在实际生活中,成功之门将会为你打开。《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2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习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老习惯。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要改变。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次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学习和体验。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3课余闲暇之时,阅读了龙应台女士与其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是36封饱含母子之间浓浓深情的书信编辑而成的书籍,语言轻松愉快,却又句句扣人心弦。
因为工作等种种原因,龙应台母子相隔千里之遥,四年未曾相见。四年后的安德烈,早已不再是那个14岁、天真幼稚的“小安安”,他已经变得成熟,在母亲面前的他,甚至有一丝“高冷”,在这样多少有些尴尬的情况下,作为一名感性的作家,龙应台想通过书信的方式,认识成熟的安德烈。同时作为一名母亲,她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通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18岁的人的世界。”
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三年,36封母子间的书信,无数次的越洋电话……安德烈对母亲吐露真言,偶尔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儿子认真研究,同时也有几分知性怀疑。两代人之间,有长达30年深深的代沟;两国人之间,是差异巨大的中西方文化。书信中,母子俩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这一封封家书,书写的是母子情深,传递的是爱的温度,将母子两人原有的隔阂慢慢拉近。
书中的儿子安德烈与我多少有几分相似。我们都热爱音乐,渴望在绿茵场上撒下汗水,深爱着自己的亲人却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我们两人之间的相似使我对他十分感兴趣。他的语言朴实,尽管自己说把写作当作玩乐,但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真实,寄给妈妈的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又句句在理。
母亲龙应台的爱子之真切令我感动不已。与安德烈在学习之余将大部分时间与朋友玩乐的观点不同,龙应台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安德烈也出现强烈地对比。龙应台自称将写作当成“事”,每天的生活便是安静的读书、写作。而在儿子安德烈的眼中,这无疑是无聊、乏味的。另外,一些微妙的细节也深深打动了我,。譬如,每次发电子邮件,龙应台都选择香港时间的凌晨,也就是德国时间的傍晚,只是怕影响儿子休息。她努力了,儿子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这是令两代人所感动的。
读到最后,意犹未尽的我不禁有感而发,亲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这36封家书,承载的是母子情深,这份亲情将在我心中深深留存,这份感动我将无法忘怀!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4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5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