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人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铁人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铁人观后感1很小的时候,就对60年代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有所耳闻。在我的心目中,铁人王进喜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我们工人阶级的标兵与楷模。在观看了影片《铁人》后,我对铁人王进喜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影片《铁人》中,导演用“老电影”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在环境极端简陋的条件下展开的“大会战”。旧时的火车站,高耸入云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头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历史通过银幕在我们眼前再现。昏暗简陋四处透风的工棚,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粮,就是在这样及其恶劣的条件下,铁人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用人拉肩扛的方式竖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带领全队人马从几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没有吊车,拿自己的脊梁当吊车。关键时刻,他能大吼一声,跳进泥浆池里充当“人肉搅拌机”。看到这里,我被这种忘我拼搏、无私奉献,不惜以牺牲个人生命来保卫国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铁人》中的王进喜形象丰满、生动。展现给大家的并非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英雄,它还原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王进喜,影片中的王进喜是个普普通通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基层“师傅”,他爱骂人,急了还打人,脚砸伤了会疼,肚子饿了也会腿酸胳膊软,影片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工人师傅王进喜。
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刘斯成。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庆石油工人的后代,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欲横流的新时期,对着茫茫无际的戈壁,干着每日重复枯燥的工作,他困惑过,彷徨过,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踪的突发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寻找工友的征程。这样一段故事的穿插,暗示我们铁人精神并未泯灭,他在新时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传承和延续。
在那食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振兴国家的石油事业,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看完影片,回过头来看我们,在经济危机时刻,在企业举步艰难之际,这种铁人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让我们大家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拿出铁人的干劲,拿出铁人的坚韧不屈、艰苦奋斗、不肯服输、忘我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铁人观后感26月9日,我们路灯处在进步影院观看了电影《铁人》,铁人观后感。100分钟的电影让我心灵上产生了震撼!从60年代起,“铁人”精神象征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精神和坚强意志,也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奋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
今天,我观看了故事片《铁人》,是一次学习与重温“铁人”历史,缅怀老一代石油工人的丰功伟绩,也是教育我们把学习“铁人”精神与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把发扬“铁人”精神与我们路灯处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入现代化经济建设之中,为祖国、为社会、为企业做出我们的积极贡献。
什么是“铁人”精神?在建设突飞猛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又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铁人精神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优良传统的完美体现,它是吃苦耐劳,它是甘于奉献,他更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这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工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创业精神——“铁人”精神所在,读后感《铁人观后感》。影片中战天斗地的场面、石油工人艰苦的创业生活,以及人物的对白无不真实感人,再现了当年“铁人”们发扬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我......王进喜!代表我的井队发个誓……为了让国家永远不贫血,为了让这个家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誓师大会上,王进喜好一个雄心壮志!石油工人的好一片豪言壮语!
影片展现的另外一条主线,就是塔里木油田新一代石油工人对父辈的审视。“铁人”的后代刘思成表现了坚韧正直、吃苦耐劳,敢于舍己为人的精神,他继承了上一代人的优秀高尚的品格。然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有所缺乏的,这种被称为“傻人”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但是我也想到:无论是哪一辈人,在面对艰苦奋斗的“英勇壮举”,直面爱国主义的“豪言壮语”,他们都会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激情满怀的。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成千上万的人们自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抗震救灾、为挽救不相识人的生命和抢救灾区的财产,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又想到,当年的“铁人”精神,能够激励、支撑着我们的父辈战天斗地、艰难前行。同样,我相信 “铁人”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今重提“铁人”精神,就要发扬“铁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国家要强大,社会要进步,企业要发展,不能没有“铁人”精神,“铁人”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一定会发扬光大。
铁人观后感3今天下午,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公司组织全体在职员工观看了电影《铁人》,铁人王进喜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忘我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每一位观众,《铁人》观后感。 电影《铁人》时空交替着让我们品味了20世纪60年代、新时期两代劳模创业拼搏的精神,岁月如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向全社会彰显了人类灵魂的崇高和美好,感动着你我。
在感动中,我们品味到了人生价值观。“戏文里怎么说的?财主跟财主比钱,举人跟举人比乌纱。我们比给地球戳洞洞,比谁戳得猛戳得直,比谁油浆子喷得快……” 铁人就是用这样人生价值观的“罗盘”指引着他做事,做人的方向。
在感动中,我们品味到了责任,读后感《《铁人》观后感》。“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干什么的?共产党员是家里的孝顺儿子,是下地干活儿的壮劳力!上有老下有小,风里来雨里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认了吧!……”这就是铁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意义,诠释着责任的本质。
在感动中,我们品味到了坚强。当时会战的条件是设备严重不足,铁人带着他的团队用人力将数吨重的泥浆泵拖上井架。众人用撬杠抬,用大绳拽。在整齐划一的号子声中,大绳却接二连三地绷断,眼看着功亏一篑。铁人站了出来。“挺起来!没长脊梁骨啊?”于是,挺直了的石油工人用脊梁骨战胜了危机,石油工人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石油汉子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在感动中,我们品味到了奉献。外部设备意外失控,地下压力喷薄而出,井喷了!没有搅拌机,压井喷的水泥比重过大,容易凝固,分散不开。怎么办?铁人拖着受伤的脚,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水泥池子里,充当“人体搅拌机”。当时的情景,铁人不可能思绪万千,这是一种本能,一种融入血液的“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人生追 ……此处隐藏9055个字……在身上,与身后的漫漫黄沙行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虽然是彩色的,却总显得暗淡。没演几分钟,剧情就进入了回忆,回到1960年,一辆破旧的火车载着王进喜和整个大会战的队伍来到大庆,黑白的画面处理带来那个年代特有的历史厚重感,那是怎样的环境呢?荒芜的土地不见人烟,低矮的茅草房,呼气成白烟的寒冬,匮乏的物资,没有先进的器械,没有熟练的技术,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绳子断了,继续靠蛮力推上去,我很佩服这些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信念,甘愿去往这样的地方,为中国的石油行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那是怎样的年代呢?我对大庆的印象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庆,应该是一片瑰丽大气的土地,与黑白大荧幕上下着鹅毛大雪的荒地是那么的不同,那些人身上脏的看不出颜色的棉衣,黝黑的脸庞又与如今身着大红色工服被日头晒的脸红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区别。
电影分回忆和现代两条线,回忆自然是以王进喜等自愿参加大会战的石油工人在大庆发生的事情,现代则是刘烨饰演的石油子弟刘思成在大庆沙漠工作,在思考自己的目标,父亲的目标等事情上得到成长。
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需要一个英雄,一个楷模。王进喜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他不顾病痛,永远都奋战在第一线,以身作则,坚守自己的岗位,安抚不安的同事们,为了让徒弟们吃饱不辞辛苦的筹备粮食,他在工作上严肃,私下里却很可亲,他对自己的徒弟严格,却也真心疼爱他们,刘思成的父亲刘文瑞终于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车,王进喜在得知消息后,急得四处寻他,却在看见他留下的眼泪,说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后,将那一句留下的话咽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粮食塞给他,告诉他要好好活。这一刻,王的怒其不争,他的心疼表露无遗,王进喜的形象终于丰满起来。
而在现代,身为刘文瑞的儿子,刘思成一直以自己是铁人一代的后代而自豪,父亲告诉他自己是病退,父亲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伤疤一样让他骄傲,可是这一切在他得知父亲逃跑的真相后破坏的支离破碎。他觉得无地自容,觉得愤怒,可这些又随着父亲的离世消失殆尽,只剩下对父亲的尊重。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又也许有英雄,刘思成为了寻找使用的赵一林和小米奋不顾身的进入满天黄沙,赵一林对刘思成的维护安慰,亦或者每个奋斗在石油行业的人都是英雄。
在困难面前,像铁人一样,绝不言败,绝不退缩,这大概就是真正的铁人精神。
铁人观后感14晚上躺在床上,不想去看电视里那些娱乐节目,感觉一帮人在闹很乱,虽然有时也会让我开心一笑,但总觉得没什么意思可言,就手拿起"清青梧桐"看了起来,之前因为看"宝贵的秘密"而留下了几句话,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随意写下的,可是看了朋友同样看后留下的文字,突然觉得自己有些无地自容,自么自己的想法有些狭隘。
因为电影通常是通过对一个人或者一件故事的描述,来体现出一种精神,通过这样的一种精神来给人以精神的享受,或者来影响更多的人,更或者是以此来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某种境界的升华,以此来引导社会素质的提高,来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那么这个大家庭才会更好,国家才会更富强。
可笑的我确是看过一个故事,从一个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了,更是没有从故事的本身去出发,呵呵,没往上走反而向下沉了,沉到了死角,还是感谢朋友,那么好的文字,让我恍然醒悟。
这时我想起了她书中的一篇文章,关于一个电影的观后感,当时记得看过以后还觉得,前面的时候和我的想法一样,后面的感动有些夸张,我自认为我也是一个感性的人,但没有几个电影故事会让我感动得流泪,也许也是男孩子本身就对情感坚强一些的原因,就这样,我也把电脑拿过来,找到了"铁人"电影,看了起来。
整个故事看完,我确实被感动了,思成对父亲的感情,理解与支持,对石油事业的坚持与奉献,更因为铁人王进喜而被震撼,率直的个性,朴实的外表,坚强性格,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体现着智慧,管理人的智慧,激励人的智慧,朋友间的真情流露,师徒间的关心倍至,那种对细节的敏锐,对大局的掌握,选择时的果断,别人郁郁寡欢时他的幽默,对当坚持不下去的徒弟的理解,恨铁不成钢的悲痛,太多太多。
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故事,体现了同样的一种坚持,同样的一种执着,只要认定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下去,坚强的坚持下去,无论遇到什么,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我觉得有些言尽词穷,这个时候,整理不出来多少文字来体现内心的感觉。
是啊,这些人都是英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在不断的扩大,到每个行业,每个区域,以各种形式扩大着,从没停过。
铁人观后感15半个世纪前,王进喜跳入泥浆池,用身体搅动泥浆,止住井喷的场面,如今已然恍如隔世;1960年4月29日,大庆油田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喊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手下无困难”的口号,数万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挺进东北松嫩平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没有汽车、没有吊车,靠着人拉肩扛,硬是吆喝着将60多吨重的钻机生拉上井架的镜头,亦已渐行渐远……
岁月淡去了旧时的记忆,却注定抹不去烙在我们心头的“铁人精神”。正在热播的电影《铁人》,把我们重新带回那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我们不会再用身体搅动泥浆,我们不会再靠人拉肩扛将钻机拉上井架。物质条件变了,但我们的灵魂依然像铁人那样坚强。在盛行“解构崇高”的年代,我们依然需要那个年代留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今天中国的崛起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尽管,如今的油田与铁人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昨天和今天是难以割裂的,没有昨天怎么能有今天?尽管,王进喜所做出的贡献我们无法复制,但是他的精神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的一部分。“铁人精神”足足影响了几代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的英雄,“铁人精神”在我们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们永远记忆。
昨天,为了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铁人精神”鼓舞下,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驶入了高速发展期,终于让山河变样,国力变强,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今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激励无数人的话语,又重新回响在我们耳边,激励我们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立足岗位,顾全大局,为国分忧,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争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用“中国信心”战胜危机,在战胜危机中建功立业,在应对危机中体现人生价值。
“责任感、主人翁、不怕牺牲、担当大义”,是王进喜留给今天工人的最优秀的品质,也是“铁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们依然需要像铁人那样,站在时代的潮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展现工人阶级的伟大胸怀,用生命的热血创造一个个不朽传奇,谱写一曲曲华彩乐章,在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中,步入未来。
我们从电影《铁人》中寻找力量,从电影《铁人》中升华心灵。“铁人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褪色;铁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永不过时。



